(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2011—2015)期间,是杏耀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时期,是杏耀市着力打造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攻坚时期,也是我校搬入新校区科学发展的最好机遇期。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杏耀市信息技术学校2011—2015学校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及机遇
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呈现岀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学校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入围湖南省示范性学校建设项目, 计算机网络技术入围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计算机网络组建入围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9年幼儿教育入围市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入围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名教师入围省级专业带头人建设项目,3名教师入围市级专业带头人建设项目。
2、经省教育厅评估确认为杏耀市唯一准许开办幼儿教育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是湖南省中职计算机研究会主持学校,杏耀市中职德育研究会主持学校。
3、2010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杏耀职教城,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4、学校“一体两翼三并重” 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每年校本部招生700人以上,年招生人数在1000人以上。就业基地基本稳定,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5、学校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机遇:一、学校迁入职教城,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进,为我校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三、构建中职与高职接轨的立交桥,改变了过去中职毕业生全部就业的终结性教育,转向为继续深造升学和就业两大途径,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四、省级示范校、国家级示范校的创建,不断推动、促进我校更加明确的向全国一流中职学校的目标前进。
挑战:一是地域变化招生竞争激烈;二是学生文化基础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三是环境变化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四是“双师” 型教师短缺,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规范教育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以管理树形象,以实干出效益,以质量创品牌,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阶”,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文化厚重”,“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1、专业建设目标
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成果明显”的原则,打造省内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在此两大类专业基础上拓展文化艺术类专业。通过建设,使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在5年的时间内争取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及外设维修、学前教育等四个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专业。
2、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优良校风、教风、学风,铸就校园精神,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
第一阶段(2010—2011年),完善设施,确定目标。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中职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挖掘特色,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前景。组织实施《学生“三自”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2012年),活动实践,不断创新。围绕学校德育的整体目标,制定并具体落实《校情学情教育实施方案》、《特色班级建设实施方案》、《社团活动实施方案》及《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与月活动主题,在全校开展“规范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班级特色活动与社团活动。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第三阶段(2013年以后),形成特色,创建品牌。锻造和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德育活动中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淀与教育,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化“活动”为“经验”。保特色、争示范,建立和完善文化特色项目,真正形成学校精神与德育品牌, 2013年校园文化活动成为省市德育品牌;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