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策略解读之浅见-杏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杏耀

学校发展策略解读之浅见

时间:2012-03-30 点击数:

编者按:学期初,张学锋等青年教师应校长郭正良之邀,就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文化立校、人才强校、品牌兴校、创新活校”等发展策略展开研讨和探索。现将张学锋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的深度思考与心得体会原文编发。期望全体教职员工认真阅读张学锋老师文章《学校发展策略解读之浅见》,并全面关注学校建设和发展,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超越,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遵郭正良校长指示,本人不惮浅薄就学校“文化立校、人才强校、品牌兴校、创新活校”发展策略谈个人的肤浅理解以求正于方家。

一、文化立校

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其灵魂所在,也是立校之本。文化是一种传承、一种导向、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凝聚。以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高层次、高水平阶段的标志。“文化立校”的提出,让我看到学校领导的办学胸襟。具体实施的话,我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践行文化,实施文化立校的进程基本也是沿这个顺序推进;

2、就精神文化而言:

一是通过对学校发展历史中的宝贵经验进行萃取、凝炼、升华,形成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教风、学风、校风提出具体要求,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与学生成才观等等,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最近在党员中进行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思考就是一种很好的全员思考活动。个人觉得,如果学校高层能够将学校核心价值观初步凝炼后形成意见稿,再发动全员深入思考、辨析,效果可能会更明显。同时,可以引导全员思考的问题,应当还有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与辨析,在这样类似的活动中,让教职员工明确优势、发现不足,从而凝聚人心。

二是设计好共同愿景,让教职工对学校近期、中长期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个人认为,实施过程中要做到近期愿景出进程、中长期愿景定规划,促使全体教职员工有全局观念和对校务工作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学校近期要实现的申报国家改革发展创新示范校的意义已经普及,如果将具体的进程与要求做到人人知情就会产生更现实的目标达成感。

3、就物质文化而言,学校现已建设了学校网站、各处标语张贴、各处宣传栏建设等等,个人觉得,还可以加大学校精神文化的宣传力度,强化师生的认可度;在学生活动场所加大企业文化或技能文化的宣传,引导学生的技能意识。

设计凸显学校特色的形象标识,如校训、校歌、校徽等。使之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生动标志,引导学生在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穿着校服、使用校标中传承学校精神。

同时,拓展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建议学校创办校报或校刊、创办校园电视台(个人认为,一个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成熟学校应当有自己的校园电视台和校刊,这是学校舆论的咽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舞台),这些都是学校文化宣传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走近文明、走进文化。

4、文化立校最难形成的是践行文化,或者说是对精神文化的执行力问题。它的前提是师生要对学校文化高度认可和在学校找到归属感,教师要有追求、学生要有向往。个人认为根源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形成良好的用人文化、成才文化是一个重要环节。

二、人才强校

人才是强校之本,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一所学校解决好了人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解决了发展的问题。个人认为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使用、培养、引进三方面着力。

1、使用。有效使用好现有教职工是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的前提。个人认为,基于目前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一线教师中,年轻老师多、外聘老师多、专业能力成熟型教师少),对现有教职工的使用应本着“人文关怀为先、师德规范为本、人用其长为旨”的思路进行。

稳定和调动现有教师队伍是使用的前提,而其中,稳定现有外聘教师队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通过“情感凝聚、待遇留住、前途吸引”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学校去年通过绿色通道解决了少数外聘教师的编制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吸引力,同时,《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也从制定上进行了规范。如果在学校可能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外聘教师的待遇,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会更有效地调动外聘教师积极性。比如,在节日慰问金方面大的金额拉小差距、小的金额拉平差距,会让外聘教师有一定的归属感;还可采取定期召开外聘教师茶话会、加大对外聘教师中优秀者的表彰力度等措施凝聚这支特殊的队伍。

“人用其长为要旨”,主要考虑现有教师队伍年轻化特点明显,专才不突出,通才更少。在使用现有教师队伍时,个人认为,应先尽量用其长、再补其短。尽量发现教师的长处、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长处。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长处得到利用和肯定时,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工作,也才会有精力和时间提高其短处。

2、培养。学校教师队伍的相对固定性既是教师培养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这项工作得以很好开展的一种可能。在培养方面,个人理解,一般可以通过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团队互助成长两种途径进行。

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实施时,一是“人用其长”,通过使用时有意识引导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朝一个方向发展,使其有成为专才的可能;二是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规划意识,加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制定政策上的鼓励措施,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团队互助成长实施,一是可以通过教研组等基层组织引领团队成员的良性成长;二是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其研究成员的专业成长;三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专业教师融入企业团队,加快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引领促进相关团队成员的成长。

3、引进。基于学校人才引进受编制方面的约束,宜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个人理解可以外聘、招考、特聘、校企合作等形式引进人才。

外聘和招考方式是学校一直采用的模式,但这种两种模式比较难以完全解决学校缺少的特殊人才的需要。比如要引进专业带头人,这两种模式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而一个学校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带头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视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个人认为,通过向高校特聘或与企业合作方式引进专家型人才是必要的。

三、品牌兴校

学校要能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淀自己的品牌。个人理解,学校的品牌可包括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品牌专业、品牌理念。

1、品牌教师,即培养名师,发挥名师效应。梅贻琦曾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我们也许不能培养大师,但一定要有名师。现在学校有好些老师是省、市级的专业带头人,具备了成为名师的很好基础。个人认为,要想办法让名师成名,并发挥幅射作用,比如成立名师工作室。现在,普教成立了各学科的名师工作室,但职教领域没有。普教领域有两个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而我校作为杏耀市唯一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目前还没有推出这一专业领域的名师是一种遗憾。

2、品牌学生,即充分挖掘和宣传毕业生中的先进典型。一所中职学校要有好的口碑,打造学生的就业优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切入点。学校在毕业生典型方面一是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与回访手册,从面上把握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情况;二是寻找并宣传就业后的典型学生,从点上提高学校就业质量的层次;三是可以适当请优秀毕业生回校面向同专业学生进行汇报与交流,加强在校生的热爱学校和热爱专业的意识。

3、品牌专业的建设,是一所走内涵型发展学校的必经之路。我理解,品牌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在建设精品核心课程、形成专业开设的前沿理念、建设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探索专业开发与建设融入企业的有效模式、探索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途径等方面入手。个人认为,一个品牌专业,它一定是紧跟市场需求、定位准确、有较强的前瞻性;有自己鲜明的专业建设特点;有自己鲜明的课程结构特点;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素质过关而专业特长突出。因此,我认为,在目前学校专业现有建设基础上,可以考虑先在拓宽大类专业的分支方向,加强特色毕业生的培养这一方面着手。如学校现有的各类专班的开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1+1+1”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学专业基础,第二年以就业方向为基础开展特色教学(如有可能,可以尝试第二年初就确定学生的就业去向,针对意向单位的要求进行特色教学),第三年校外实习与就业。

4、形成自己的品牌理念,或者是形成办学特色。个人理解,这个过程要先找准特色,并从理论层面提升,再在实践中完善。如学校现在正在探索的预备员工制这一课题,当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学校正式提出,而我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那么宜先从理论角度开展研究并拿出一定的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实践,也有助于确定学校在该课题领域的地位。

四、创新活校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创新涵盖的范畴相当广泛,我理解,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文化管理的创新、制度管理的创新、质量管理的创新等许多可以着力之处。由于个人的水平实在有限,我只能肤浅地谈我对于创新的理解。

1、守正才能出新。我理解,创新是基于对固有规律的尊重、对现有基础的认同、对创新责任的坚守的一种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创新的效果是正道而行。

2、创新是一个积淀与扬弃的过程。一个单位在创办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积淀下来的经验财富、发展优势和辉煌历史。个人认为,在创新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是一柄双刃剑,以之为基础并能进行大胆改革一定能成为创新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但若只停留在历史的辉煌与旧有的思维定势上面,而不考虑形势的变化,不能与时俱进,不愿意面对改革所必然带来的阵痛,那么其势必会成为创新的极大阻力,甚至导致改革“胎死腹中”。

3、创新是一个团队整体合力的结晶。学校创新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也是不一个单纯靠个人或某一小集体力量可以实现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只有团队成员具备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形成团队精神,创新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4、领导意志是创新得以持续推进的保证。个人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学校领导既统筹、理顺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关系,更起到主导与调节作用。管理者如果自身没有积极的求变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果没有创造一个有保障的求变机制和创新机制,就难免陷入只顾近忧而无远虑的恶性循环中去。因此,创新要得以持续推进,强有力的领导意志的执行力是关键一环。为此,学校智囊成员应为形成领导意志而出谋划策,团队成员应理解、执行领导意志。

学校的发展策略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规划与引导,涵盖面广而深,本人能力有限,理解之中定当有不少浅薄甚或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杏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