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武冈法新中学支教小记
来到法新中学,那是去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刚下过小雨,扑面而来的是与大城市带着水泥燥热截然不同的夹杂着泥土芬芳的清凉气息。一进校门,何艺鸿老师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刚好是学校寄宿生开晚饭的时间,只见孩子们一堆堆地散布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或者泥泞的空地上分饭,然后便是这里一堆,那儿一群地快速吃饭,没有餐桌,没有凳子,有的只是嘈杂和混乱……“那一刻,首先是震惊,然后便是心酸,几乎都有想流泪的感觉,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真是太艰苦了。从那时起,没有了刚到一个新环境的好奇,心底想的都是该怎样去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


把对家的眷恋化成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从杏耀来到偏远的武冈山区乡中学支教,可能最放不下的便是对家庭的眷恋。但是,从看到这些乡村孩子的那一刻起,心中那对自己家庭、孩子的眷恋、愧疚霎时间便转化成了另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是啊,法新中学440名学生,留守儿童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多,他们都在学校寄宿,每周才回家一次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团聚,难道他们的父母就不思念自己的孩子,他们就不想念外出务工的父母?所以,他们才是真正最需要关爱的人群!
安定下来之后,何老师和其他三位支教老师就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放学后以及少有的周末闲暇时间,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找学生打球、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陪着他们一起玩、一起笑,也跟他们谈起城市里孩子们的生活,以安慰、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使他们树立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把艺术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农村孩子的心中
除了生活上对孩子关心,何老师更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学习上关爱学生。法新中学原来一直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平常美术课也一直是其他文化老师代上,要么自习,要么上文化课,因此,学生的绘画基础极差,也使许多孩子从无发挥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何艺鸿老师来了之后,没有灰心,而是因地制宜地开发了适合孩子们的校本课程,如简笔画、漫画、手工制作等,他从最基础的简笔画教起,同学们的兴趣很大,进步也很快,课堂里总是随处可见稚嫩的笑脸和欢快的笑声。同时,利用少年宫组建了绘画兴趣小组和初三美术特长小组,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素描、色彩,从不厌烦,以致有许多学生经常找到他说:“何老师,您要是一直能教我们画画该有多好啊!”
怎样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技能给乡村学校的教师带来改变也是支教老师要完成的又一项光荣使命。为了达到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促进学校老师了解专业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目的,何老师他们将每一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仔细注意每一个课堂教学细节,热心解答听课老师、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教与学的疑难问题……他们的敬业精神、无私帮助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学校校长马昌平说:何老师来我们法新中学支教不是走形式,而是动了真情,用了真心!


架起城乡学校之间助教资教的情谊之桥
趁着周末、节假日回杏耀的机会,何老师和原来学校的领导、同事谈起了自己的支教故事,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的感情共鸣和去乡村看看,希望能尽力帮助乡村孩子和学校的心愿。
12月,在宁乡师范学校校长郭正良、书记张国斌的亲自带领下,经过37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法新中学展开了为期一天的调研和慰问。通过了解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师资、教学情况之后,他们当场就决定从学校办公经费中拿出一万元来为法新中学改善教学、办公条件,一行慰问的办公室刘建乐主任为了使资助落到实处,多次与法新中学沟通协调,今年4月,他们捐助的100套崭新课桌凳、30条教师办公椅都已全部到位。同学们用上了新桌凳,心里温暖至极,乐开了花……



法新中学作为湘西南的一所偏远乡村中学,原本就这样随着国家的教育改革大潮默默地前行着。是农村孩子的淳朴和法新中学老师的默默坚守奉献感动着支教老师;是支教老师们的到来,激起了使学校师生更快感受城市先进教学理念、更早适应教育改革潮流的浪花,相信支教老师们留下的“大爱”和“友情”的火种,能够迅速“燎原”。
武冈市稠树塘镇法新中学 马昌平 马昌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