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行走的课堂》第二季
近100名23级美术教育专业师生
来到云南大理
开展为期13天的校外写生实践课
在十二月的寒风中,我们温暖相见
这一站,解锁大理周成村与双廊古镇
开启·行走课堂
在周成村的灵秀山水间,师生们不仅以扎染绘就年华,
更是在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瑰宝。
扎染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那扎染新姿的约定,是否仍在你心间轻轻摇曳?
那古镇石板路上的足迹,是否还在你梦中回响?
聆听·扎染历史源流与制作方法
跟随镜头,
师生们已抵达扎染博物馆的门前。
这里,古老而神秘的手工艺,
不仅是技艺的传承,
更是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
通过扎染,大家学习到的不仅是技艺,
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深刻理解,
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让我们一起窥探,
23级美术教育专业师生们的创作瞬间,
看他们如何将纯白棉布,
通过折叠、扭曲、捆扎,
赋予其独特的形态与纹理,绽放绚烂图案。
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
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采风·双廊古镇
双廊古镇的美景令人陶醉,
这里民族风情浓郁,
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深厚底蕴,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
是多元文化共融的人间沃土。
同学感悟:
在扎染的魔法中,我们用简单的棉布编织出色彩的诗篇。每一次折叠、扭曲、捆扎,都是对美的独特追求。染料缓缓渗透,仿佛施了魔法,让束缚之处依旧洁白,而释放之处则色彩斑斓。每一幅作品,都是我们与布料共同诉说的故事,也是我们对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
———刘佳瑶(23级美术教育一班)
扎染,这门古老的手艺,让我们在布与染料间舞动指尖。非遗的韵味,悄然融入我们的创作,每一次动手实验,都是一场欢乐的探索。艺术的新生,在这一刻绽放,传承的力量,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唐静(23级美术教育三班)
扎染,是一次线与布的对话,是一次蓝与白的交响。在研学的路上,我们用心感受,用手实践。非遗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艺术的花朵在指尖绚丽绽放。
——王丽(23级美术教育三班)
在双廊古镇的石板路上,我们学习扎染,体验非遗。每一次动手,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创造,都是艺术的启迪。这门艺术,如同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抹亮色,让我的世界更加精彩。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我们要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发现、创造,留下我们独特的足迹。
———陈婧(23级美术教育一班)
这次行走的课堂,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次思政教育的实践。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双廊的自然景观与扎染艺术相互辉映,扎染体验,为这段旅程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在双廊的时光,是与自然相拥、与文化相伴的美好记忆。让我们带着满满的美好与思索,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发现,创造,留下我们独特的足迹。












